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佛道经典

《唯识三十论》讲记·之十一

第八节 唯识性

  在《唯识三十论》中,关于唯识性的思想介绍得非常简单,如需详细了解,可以参照《解深密经》的相关内容。小乘经典是以三法印为理论建立的宗旨,而大乘经典却以一实相印为理论建立的宗旨。一实相印也就是唯识宗所讲的唯识性,又名圆成实性、或胜义谛、或真如。 
  在《唯识三十论》中,关于唯识相的内容,以二十四个偈颂来进行说明;而关于唯识性的内容,只有一个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胜义即殊胜智慧所缘的境界,是相对于凡夫妄识所缘的境界而言。
  唯识宗讲到真俗二谛,有四重二谛之说。其中世俗又分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和胜义世俗四重。世间世俗为凡夫所缘的境界;道理世俗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证得世俗为四谛法门;而胜义世俗则是二空所显的真如。胜义也分为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重。世间胜义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道理胜义为四谛法门;证得胜义为二空真如;胜义胜义为超越言说的真理。
  在三论宗中,也有关于四重二谛的说明。第一重是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第二重是以有和空为俗谛,以非有非空为真谛;第三重以有空为二,非有非空为不二,二与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以一切言说为俗谛,以言语道断为真谛。这种建构主要还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著。比如第一重,有为俗谛,空为真谛,如果执著有或空,三论宗的祖师就告诉我们,两者都是俗谛,只有超越有和空的非有非空,才能证得真谛。依此类推,层层深入,从而破除我们的一切执著。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唯识宗所讲的四重二谛,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最高的真理是绝对的,但只要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都是在相对的范畴。
  《维摩经》是以不二法门来揭示这个道理。菩萨们先是以有言来揭示有言,说明何为不二法门。对一般人来说,的确需要以此作为趣向真理的门径,但又容易停留在言说的层面,并对言说进行执著。所以文殊菩萨告诉我们:真理是不可言说的,但这一说法本身也是言说。就像某些建筑物上写着此地不准乱涂乱画,其他人一看,既然你能写,我也能写,然后就是大家写。所以当文殊菩萨向维摩居士请法时,维摩居士默然无语。那么,是否不说就对,说就不对呢?如果大家都不说,是否就能表示此为不二法门呢?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说还是不说,而在于懂还是不懂。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几千弟子中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问题也不在于笑还是不笑,而在于是否会心。
  在《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中,是以离言法性来进行说明。佛陀说:此为离言法性,不可言说。弟子马上问道:既然法性不可用语言表达,为什么又说了呢?佛陀回答说:如果我不说,你们又怎么知道有离言法性的存在呢?所以,说是为了不说,有言是为通达无言。禅宗强调不立文字,但禅宗语录比教下任何一个宗派都多。可见有言并不妨碍无言,懂的人,可以不坏假名而演说实相,不动真谛而建立诸法,说也是,不说也是;不懂的人,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不说不是,说也不是。如果说的当下没有离开实相,语言文字也没有离开般若,当然就不会住相了。同样的道理,法身是无相的,但僧肇大师却撰写了《丈六即真论》,认为丈六色身当下就是法身。《永嘉证道歌》也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者真实不虚,如者如如不动。在佛法中,对真理的解释往往是通过遮和显两种方式。所谓遮,是通过否定的方式述说;所谓显,是通过肯定的方式述说。般若系的经典主要采用了遮的方式,在《心经》里,处处都在讲,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全文二百多字中,无、空、不反复出现,此为遮诠。中论的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同样是采用遮诠的方式。
  而唯识宗往往是通过正面显示的方式来述说,真如是什么呢?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为永恒,为永远不变,其性则是唯识实性,也就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证得的实性。
  唯识性又分为真俗相对和真妄相对两种,也就是说,唯识性有真实和虚妄的分别。唯识是讲自性的宗派,说到任何一个识或法的时候,都有各自的体性。在《成唯识论》中,每个心所都有各自的体和用,而体也就是它们的自性。唯识性有世俗和胜义两个层面,此处所说是胜义的唯识性。

转自《圣水寺》返回目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