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佛道经典

《解深密经》讲记.正文续2

甲三、离一异性相

  胜义谛相与依他起性是什么关系?
  这一段的标题名为“离一异性相”, 因此认为胜义谛相与依他起之间的关系既非一个东西,亦非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说一说异皆不对,那么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解深密法会研讨的问题之一。

乙一、提出问题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说是语已。

  善清净慧菩萨是这一节的当机者。清净慧即无漏慧,已经通达了无漏智慧,故名善清净慧。通达无漏慧就意味着已经证得了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靠无漏智慧才证得的。既然善清净慧菩萨已经证得了胜义谛,为什么不知胜义谛与依他起(世俗谛)的关系呢?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前面已经说过,菩萨提问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自己。实际上他们是明知故问。菩萨担心未来众生对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借助这希有难逢的法会因缘,不错时机地代众生向佛陀请法。
  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向佛陀请示说:“世尊,您很奇特,您真是与众不同,您能做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您很善于说法。”世尊的奇特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云:“世尊有五奇特法: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者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者具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奇特法即稀奇法,常人所不能具备,唯独世尊具有,所以说甚奇。世尊的五种奇特,用通俗话说就是:
  第一,世尊无缘大慈,爱护、怜悯众生,并非与众生有什么连带关系才去关心他们。常人关心的都是沾亲带故的人,而世尊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平等对待。
  第二,世尊早已解脱生死,本来可以住无余涅槃享受寂静之乐。但是,世尊为了众生都能脱离生死苦海,因此常住生死之中,忍受无量诸苦,广度有情。
  第三,众生刚强,漏习根深,难调难伏,难以度化,佛陀具大智慧,设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对治各种根机的众生。
  第四,世尊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奥秘认识得很清楚,常人则认识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古今中外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可是没有哪一位哲人有确切的答案。佛陀不但自己悟到了,而且还将悟到的真理毫不保留地转告给众生,以便众生依法修行证得真理。
  第五,世尊具有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明、六通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如《楞严经》中说:“于一毫端现无量宝刹,处微尘土,转大法轮。”在一毫端那么小的地方变现无量宝刹,宝刹不减,毫端也不会扩大,在极微尘中能转大法轮,这就叫不可思议大威神力。
  “乃至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因为世尊具有这些稀奇的特征,所以善清净慧菩萨一开始就赞叹世尊,并赞叹世尊善于说法。接着又说:世尊您曾经说过,胜义谛相极微细、极甚深,它不是凡夫和二乘所能知道的境界。凡夫众生大多粗心大意,只能了解事物的皮毛,而不能深入事物的真相,对微细的胜义谛就更难以了解了;二乘人对极高深、极细微的胜义谛也无法彻底了解。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的关系既不是一也不是异,如果从一或异两边来探讨它们的关系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说“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不仅凡夫不能了解,二乘人以及地前菩萨也无法了解它的高深义理。
  “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 “胜解行地”指见道以前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像这样的菩萨,他们对胜义谛有相当的理解和坚定的信仰,但还没有证得胜义谛,就叫胜解行地菩萨。善清净慧菩萨对世尊说:世尊!我曾经在这国土上,看到许多菩萨,他们的果位已经达到胜解行地的境界。正因为他们只是从理论上理解了胜义谛的道理,没有亲证胜义谛,所以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胜义谛相究竟怎么回事。
  诸法行相,迁流变化。凡是迁流变化的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世俗谛,就是依他起。胜解行地的菩萨就像那些外道一样,用思惟、议论的分别心来讨论胜义谛与诸行的关系是一是异?或者说他们在讨论圆成实与依他起的关系是一是异?或者讨论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关系是一是异?从哲学的角度讲,他们即在讨论宇宙人生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是一还是异?胜义谛本身超思惟分别,用思惟的分别心来讨论,最终无法作出结论。
  在聚会中,有一位菩萨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胜义谛与依他起相没有差别,它们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另一位菩萨反驳道:“你说得不对,胜义谛与依他起应该有差别,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又有一位菩萨,对这个问题搞不明白,觉得这个说得有理,那个说得也没错,犹犹豫豫,拿不准孰是孰非?谁说的符合道理?谁说的不符合道理?象这样的问题就更严重了。我听了他们的讨论之后,心中暗想:这些善男子没有证得无漏智慧,愚痴顽钝,不明了胜义谛与依他起的真正关系,不知道说一说异都是不符合第一义的。这些人的讨论,已经落入一和异的对待之中,他们不能通达胜义谛的本身是超一、异的。我有这个疑问,请世尊为我们这些愚痴顽钝的众生开示、开示。
  善清净慧菩萨要提问之前先说明了自己提问的原因,如同法涌菩萨见很多外道在讨论问题时一样。不过,这里善清净慧所说的讨论者不是外道,而是胜解行地的菩萨。


乙二、非一非异的原因

  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

  这时,世尊对善清净慧菩萨提出的问题作了总的回答: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象你所说的:那些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懂得胜义谛与依他起的关系非一非异。胜义谛相极微细极甚深,它与依他起的关系超过一、异的范畴,那些人说他们的关系是一或是异都不符合第一义的。善清净慧!胜义谛的境界并非像他们诤论的那样。凡人用思维的方法讨论胜义谛与依他起的关系是一或异,根本不能明了、通达,也不可能证得胜义谛。
  以下,世尊就善清净慧提出胜义谛与依他起的关系是一是异的问题作详细解答。

丙一、约三、五过失显非一非异

  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约三过失破一执,反显非一。这一段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的说法。假如认为这二者的关系是一的话,就会产生三种过失。为什么呢?善清净慧!如果认为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相没有差别,二者是一个东西,那胜义谛就成了依他起的世俗谛,而依他起的世俗谛也成胜义谛了;现象成了本体,本体成了现象;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有为法;依他起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了。所以说这种认识有三种过失:
  第一过失,“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异生指的是凡夫。假如认为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的话,那么凡夫众生见到世俗谛就等于见到胜义谛了。假如是这样的话,那凡夫与圣贤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凡夫并没有见到胜义谛。
  第二过失,“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假如说众生已见到了胜义谛,这无异于说一切众生都应得无上方便、无漏智慧、无漏圣道,而证得涅槃了。事实上,众生既未得无上方便,也未证得涅槃,仍然在生死苦海里流转、沉浮。
  第三过失,“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说一切众生已经得了无漏智慧,证得安隐涅槃,这等于说众生发心行菩萨道,福慧圆满,已经成就佛果了。可是众生依然沉迷在生死苦海而没有开悟,也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总之,假如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的话,那么众生应该当下见第一义谛了、当下证得涅槃了、当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样一来,圣人与凡情众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事实上,凡情众生根本没有见谛、没有证得涅槃、没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了这三种过失,足以证明,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的认识是不对的。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约五种过失破异执,反显非异。上面讲胜义谛与依他起若是同一个东西,变成了凡夫与圣人没有区别,犯有三种过失;这里说二者若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就变成圣人与凡夫没有差别,犯有五种过失。这是站在圣人的角度来说,这五种过失让圣人变成了凡夫,圣人与凡夫没有区别了。
  第一过失,“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如果说胜义谛与世俗谛(依他起)是两个东西,就意味着已经见道的地上菩萨没有能力遣除诸法的差别行相。差别行相是有为生死的依他起相。当见道者见到真理的一刹那,根本智证得真如时,一切差别行相都被遣除,不能显现了。若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彼此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见道的圣人怎么能遣除世俗的差别相呢?既然差别相没有遣除,圣人不也就是凡夫了吗?
  第二过失,“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如果圣人不能除遣一切差别相,就不能认识一切如幻如化的现象,圣人也就和凡夫一样,执著现象为实有,被一切幻化的现象所系缚,不得自在、不得解脱、不得涅槃寂静乐,更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凡夫把一切如幻如化的现象执为实有,心随外境所转,幻境成为见道、修道的种种障碍。比如说喜欢某件东西,一旦失去就会痛苦不堪。一切现象对凡夫都有系缚和障碍的力量。圣人证得真理,认识到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行相对圣人不能产生系缚的作用,圣人从一切现象当中解脱出来,超脱出来。假如圣人不能除遣一切行相,就意味着圣人所看到的一切行相也和凡夫一样,认为是实在的,就意味着圣人所见的圣道被一切现象所缠缚、所障碍,就意味着凡圣没有差别。事实上,圣、凡怎么能没有区别呢?
  第三过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如果见道的圣人对相缚也不能解脱,也执著外境现象为实有,而起贪等粗重的烦恼,无法解脱。既然没断烦恼,圣人不就是凡夫了吗?
  第四过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如果圣人仍然心随境转,被种种烦恼所困扰,他就不能证得涅槃了。因为涅槃是断烦恼的结果,修行人需要把一切烦恼断除之后,才能证得它,证得涅槃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第五过失,“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烦恼未断,涅槃未证,圣人怎么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以上五种过失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个东西的话,那就说明圣人也有相缚,也会被外在环境所左右,也有烦恼,不能证得涅槃,也不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就佛道。这样,圣人与凡夫就没有区别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圣人已经断除烦恼,已经从幻象中解脱出来,既证得了涅槃,也证得了真理,凡圣是有区别的。既然凡圣有别,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异的观点不能成立。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三、顺三过失,正显非一。此段顺应前三种过失,进一步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一个东西。如果认为二者是一,就会产生三种过失。标题名顺三过失正显非一,这是针对前三过失的反显来说的。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现在这些众生并没有见到真理,也没有获得无漏智慧;既没有证得涅槃,也没有成佛。所以,认为胜义谛相与世俗谛没有差别,是不符合道理的。若二者是一的话,众生应该证得真理、获得无漏智慧、证得涅槃和无上正等正觉了。事实不然,众生还是众生。从这个道理应该知道,认为二者是一的理论不是正理,而是歪理。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四、顺五过失,正显非异。第二小段提出五种过失,从反面来显示胜义谛与世俗谛非异。事实上它们本身就不是异,所以这里顺应前五过失进一步正面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二。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并不是那些见道的圣人对一切法的差别相不能遣除,事实上,圣人在修道过程中,当见道的一刹那间,世间一切差别现象就被除遣了;并不是见道的圣人对于相缚不能解脱,圣人已经认识到一切法如幻如化,是不会被一切现象所束缚的,他们已从相缚中得到了解脱;并不是圣人不能解脱烦恼,圣人已断除了贪等粗重的烦恼,可是凡夫却不能解脱粗重、相缚二障,被一切现象所左右。凡圣的区别即在于此。既然知道圣人是从凡夫过渡来的,圣人可以去除烦恼,这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若认为二者是异,凡夫也就永远不能成为圣人了,那又何必要修行呢?就算努力修行也不能证得涅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根据这个道理应该知道,胜义谛与世俗谛一向是异的说法不符合事实,不符合真理,是不正确的。
  以上从破三种过失及五种过失的正、反四个层面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非一非异。


丙二、约染净及共相显非一非异

  这里从染、净不同破一执反显非一,以共相破异执反显非异,显示了胜义谛与世俗谛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

  一、约染、净不同破一执,反显非一。依他起的世俗谛相是染污的、杂染的;圆成实的的胜义谛是清净的。一种是杂染,一种是清净,二者既有染净之分,能说他们是一个东西吗?假如是一个东西,要么彼此都有杂染的,要么彼此都是清净的。事实上圆成实是清净的,依他起是杂染的,彼此有分别,所以不能说它们是一。这是从杂染的角度反显非一。
  佛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如果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没有差别,那么,一切行相(依他起)是杂染的,胜义谛相也应该是杂染的,因为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依他起是杂染的,胜义谛也应该是杂染的。反过来说,胜义谛是清净的,那么,依他起也应该是清净的。事实并不是这样,一个是杂染的依他起,一个是清净的圆成实,因此不能说它们是一个东西。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

  二、约共相破异执,反显非异。这是从有为法共相的角度,破除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为异的执著。
  唯识宗把一切法分为自相和共相两种。自相指每一事物自身所特有、其它事物所没有的那种特征。如地、水、火、风四大种中,坚是地的自相;湿是水的自相;暖是火的自相;动是风的自相。坚中不会有暖、湿、动的自相,暖、湿、动中也不会有其它种的自相。
  共相就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特性,共同具有的现象或条件叫共相,如空、无常、无我、胜义谛等就是共相。地、水、火、风中都具有无常的特点,无常就是四大的共相;每个人又都是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可得,因此,无我是共相;每一件事物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缘散即空,所以空也是事物的共相。胜义谛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当中都包含着胜义谛,因为真理是普遍的,遍一切处的,一切法中都具有真理,所以胜义谛也是共相。如果执著某一种事物是胜义谛那就错了,一执著就不是胜义谛相了,如果不执著,一切法皆有胜义谛,法尔如是。
  共相建立在自相上,二者非一非异,既不是一也不是异,离开了事物的自相就找不到事物的共相。如离开地球的自相,地球无常的共相就无处可得,因为看到地球在变化,一切现象在变化,才知道无常法。假如离开具体事物的自相就找不到共相,所以,不可以说事物的自相和共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假如胜义谛与依他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那么胜义谛就不能作为事物的共相。因为共相是事物所共有,共相建立在事物的自相上。假如二者不同,彼此没有关系,胜义谛怎么能做世俗谛的共相呢?事实上胜义谛是世俗谛的共相,不可能离开世俗谛而又另外有一个胜义谛的存在。可见,胜义谛与世俗谛是非异的。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三、由胜义谛相是净相是共相,正显非一非异。胜义谛是净相,是诸法共相,正显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非一非异。净相与共相是相对前两段来说的。净相对非一说,共相对非异说。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现在根据事实来讲,胜义谛是清净的,依他起相是杂染的,所以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同一个东西不对。胜义谛是依他起的共相,不能离开事物的自相另外去寻找共相,因为共相是建立在自相的基础上,所以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两个东西也不对。胜义谛是清净的,是诸行的共相,所以说胜义谛与依他起相没有差别是不符合道理的;假如认为胜义谛相与世俗谛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这话也不对,是一是异都不对。总之,认为二者没有差别或互不相干都不符合真理,所以说二者非一非异。
  佛陀这段非一非异的解释方法十分透彻,在《中观》的八不中道里对“不一不异”的解释也没有比这里详细、清楚。这就说明了佛陀不厌其烦地从不同的角度来显示胜义谛与世俗谛非一非异的道理,以打破众生对这个问题的错误认识。


丙三、差别无差别及无我性显非一非异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

  一、约无差别、有差别之不同破一执,反显非一。世尊又从世俗谛有差别、胜义谛无差别的角度,说明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不是一的道理。
  佛陀对善清净菩萨说:善清净慧!假如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的话,那么胜义谛没有差别,世俗谛也应该没有差别;反过来说,世俗谛有差别,胜义谛也该有差别,而事实上一个有差别,一个没有差别,这就不能说二者是一。
  胜义谛与世俗谛若是一样,那些修观的行者,在一切行相中,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不应该是世俗谛,而应该是胜义谛。如修水观,水相现前应该便证得胜义谛,不必另外证胜义谛。修其它的观法也是这样,如慈悲观、不净观、火观等,所观之境当下就是胜义谛,不必另证胜义谛了。事实上无论是修水观、火观、慈悲观等,所观之水、火等境的本身不是胜义谛。这个道理就说明了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一个东西。如果二者是一个东西,那么就不应该修观成功后,还要另外修实相观再证胜义谛。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

  二、约胜义谛是无我性、无自性之所显破异执,反显非异。“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无我是事物的共相,于一切事物中体现无我。假若离开了千差万别的事物,无我到哪里体现呢?因此,无我与千差万别的现象不能说是两个东西。譬如说观身无我,假如离开这个身体去观无我能观起来吗?不可能。因为共相不离自相。
  假如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异,这种观点不对。胜义谛建立在有为法上,认识到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自性才能证得胜义谛。可见,胜义谛建立在无我和无自性的基础上,而无我性、无自性不能离开依他起的一切有为法,这证明胜义谛不离有为法。无我是事物的共相,于一切事物中才能体现无我,离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就无法显示无我了。无我与五蕴现象不能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就象观身无我,要依赖这个身体,离开这个身体如何观无我呢?可知,并不是离开有为法而可以另证胜义谛。胜义谛建立在无我和无自性的,无我、无自性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所以,不能说二者是异。
  
三、约染净非俱别相成立破异执,反显非异。“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又胜义谛是清净的,世俗谛是染污的,二者虽有区别,但不是对立的两种东西,因为在断染取净的过程中,染与净的概念并不能在一念中同时存在。凡夫众生的境界所具备的只是杂染的世俗谛,一旦修行成功,清净的胜义谛现行,杂染的世俗谛就不能现行了。比如说干净和污垢,当干净显现时,污垢就去除了,明、暗的道理也是这样。假如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对立的两个,转染成净就不能成立。这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两个。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四、由胜义谛与诸行相有着无差别、差别的不同,正显非一。“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一切有为法的行相是有差别的,而胜义谛是没有差别的。二者既然不同,就不能说它们是一。如果说是一的话,好比修观的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所看到、听到、感觉到、了解到的种种境就应该是胜义谛了,事实上所观之境的本身并非胜义谛,修水观成就并不等于证得胜义谛。这样看来主张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就不对了。
  
五、由胜义谛是无我性、无自性之所显现,正显非异。
“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通达胜义谛,必须透过一切法无我性、无自性去认识。胜义谛建立在有为法上,离开有为法的无我性、无自性就无处可寻,也就见不到胜义谛了。可见,胜义谛并没有离开有为法的世俗谛而存在,那么就不能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个东西。
  
六、由染净二法不能别相成立,正显非异。
“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杂染的依他起与清净的胜义谛在转染取净的过程中,不会同时现起。凡夫杂染显现时,胜义谛就被覆盖了;而一旦证得胜义谛,杂染则不显现。可见世俗谛与胜义谛并不是两种可以同时对立存在的东西。所以,世俗谛与胜义谛非异。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由以上的种种论述可知,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或异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倘若有人这样认为,二者一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或者说它们一向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东西,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未完 下一页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