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无了聊斋

 佛法与人生

 

无了居士

第1问 人活着为什么?
   答 为了净化灵魂,以便最终实现人类的进化目标。

第2问 人类的进化目标是什么?
   答 人净化为超人。

第3问 何为超人?
   答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永恒生命。

第4问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佛家的这套说教?
   答 理由有三个:

  第一、人们说佛家宣扬什么“六道轮回”等等,可是谁也没见着,科学也无从验证,因此是不可信的。
  我认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妥的。
  首先,没见着不等于不存在。众人没见着,那是因为我们凡眼俗胎;而佛祖释迦牟尼及历代佛家大德经过舍生忘死地修行,终成正果、大彻大悟,所以才能以非凡的能力洞悉一切。几千年前,佛在世时,既没有望远镜,也没有显微镜,他就告诉我们:“人视一杯水,佛视千万虫。”(水里面有很多细菌)他还说虚空中不只是一个太阳,而是有很多个太阳。而且,佛家认为这种非凡的能力并非佛(觉者)的专利。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时惊奇地发现:众生个个本具平等佛性,因此只要能够坚持按照正法修行,迟早都可以修成正果!
  其次,科学能否以及何时能够验证佛法还很难说。佛家大德元音老人说:“佛的教理很圆融,越是有知识的人越爱看,现在很多欧美人都不信天主教、基督教而改信了佛教。因为佛法是科学的,是能够证实的。在佛的教理中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六道轮回。有的人说:"死了之后怎么还有六道轮回呢?我们也看不见摸不着,恐怕没有吧。"实际上确确实实是有!只要我们依照一定的方法去做去修,修到一定程度就能看到六道轮回真的是有。只是它们的形象稀薄,我们肉眼看不见。比如色界、无色界的相我们就看不见,色界的相是妙相,比欲界要好。无色界也不是什么形象都没有,只是越高越微妙,越高越微薄了。等科学更昌明更发达的时候,就能照见中阴身。那时大家就会相信不再疑惑了。”可见,佛家非但不惧怕科学,甚至还对它寄予厚望呢。

  第二、在常人看来,佛教徒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讲人间情感的。其实,他们不是不要感情,而是把人间的感情(包括人们最难以割舍的性爱)统统升华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元音老人说:“若真证到"空性",就没有凡夫的私情了。凡夫的感情,是只顾自己妻子、儿女,别人的就不管了。心空了之后,般若大智慧朗然现前,凡夫的感情荡然无存。无情乃大情,大悲心自然就生起来了。这就是空性与大悲双运",这就是"要道"——修道的要点、成道的要点。”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到这个升华过程是在他们做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之后实现的。例如,佛祖释迦牟尼为此而离开了高贵的王(子)位、以及爱妻和儿子;又如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西出取经,并穷毕生精力译经传法更是妇孺皆知、有口皆碑。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始,一代又一代佛家大德前赴后继,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实践,成就了佛法这一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佛法是佛祖及历代佛家大德修行经验之集大成。佛家修行的三部曲是戒、定、慧。戒是对人的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的规范。戒的目的是定心。定心不是目的,而是出智慧的前提条件。所以,慧是修行的落脚点,就是所谓的正果,也即大彻大悟后能够洞悉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的大智慧,佛法称之为“大圆镜智”。修行到这个份儿上的条件是极其严苛的,光是戒律就多达数百条。最基本的五戒里的一条就是“不诳语”,也就是说“不诳语”是修行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真正的佛法是绝对可信的。

    既然人活着的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那就需要遵照佛法的教导,不断地修行。净空法师说:“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三餐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
  一般人要求奢侈、豪华,讲求派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
    法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人们能够知足常乐。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守住戒律,进而定住心,最终修成正果(出大智慧)。然而,在资本的挟持和胁迫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正与人生应有的这条修行之路背道而驰(自然资源惨遭浩劫,生存环境惨遭破坏,人类正在走向自我毁灭);与人类进化的目标要求(灵魂净化)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不得不与资本共舞,灵魂受毒化日益深重)。人类进化方面的这种倒退,
是由宇宙演化处于减劫阶段所决定的,是不可逆转的;只有到了增劫,人类自身的进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能协调一致。

 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