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行者足迹

伍、佛教的基本概念

  (一)平等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众生皆有不可分别的“自性”(或称佛性),只是因为自无始以来个人所作的业不同,心的状态不同,因此形成外表不同的生命现象,但众生皆有相同平等不二的体性,皆可经由修道的方法而“返归”到自性去,每个众生皆可“见性成佛”,佛教不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而且是“唯一”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只是宇宙中无数的佛之一而已,很多人误会释迦牟尼佛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以为他说他自己是唯一无二的教主,那就错了!丁.唯我独尊的我是“心”,是“真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世间之一切,其至高无上者只是真心而已。我们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只是因为他把佛法传给我们,但他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者,也不是“无所不能”者。这种平等观念与一般宗教的观念不相同。佛教的平等观念不但用于人之间,且用于所有有情众生,包括人、畜、鬼、天……之间,在修行上也很重要,若无法作到平等无分别,那是无法开悟见性的。这种平等的观念更引申为“诸法平等”,一切森罗万相看起来参差不齐,而实际皆源于平等不二的体性。要注意的是这种众生平等、诸法平等是指在本体上说的,在众生位或在相上,那是不会平等的,诸众生因业力之不同,而果报不同,在相位或众生位上看是众生不平等,诸相不平等,由于众生不了知体相不二,才会有这种不平等的感觉,对悟者而言,是众生平等,诸法平等。

  (二)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是源于其对世间诸现象的观察所得,世间之一切现象,小到人的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一闪即逝,人的心念变化是快速无常,再看人的一生历程,由出生、成长、老病到死亡,人的外表与内心都在不断变化,迅速无常,转眼成空。其他如花开花谢,人世的苍海桑田,那一件事能永久不变,这种对人生诸现象的一无常感觉,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觉,原因是世间的人大多活在名、利、权势、爱情、亲情之中,而且年青体壮,并没有感觉到这些无常的变化,大多数人也很少想到自己的“打拼”到底是为什么?但也有人察觉到生命无常短暂,于是就来个“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人“念天地之悠悠而凄然泪下”,一副悲伤可怜之相,这些想法与做法就是一般所谓“悲观的的人生观”,也有人认为自己努力为子孙(也有人宣称自己的作为是为人类)的幸福,自己也可以活得很愉快,有“现在”也有“前途”,生命应该是“乐观”的。但佛教的观察更为深入,佛教告诉我们,不论“悲”或“乐”,但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这些悲乐无常的现象。要开放自己的心,离开这些无常现象的束缚。由于这“无常”的结果,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诸相发生,于是佛教观察到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说“四大苦空”、“世间无常”,要人“放下”,于是佛教被认为是“消极悲观”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的误解,世间无常是佛教观察到的“事实”,人生八苦与四大苦空亦皆理智观察的事实,与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全无关系,对这种无常的现象抱持如何的看法与做法才会有乐观悲观等的问题。佛教要我们以理智认清这些苦空无常的现象是“事实”,但这是你因“身在此中”的结果,当你经过一番修行后得开悟解脱,你就发现这世间森罗万相只是一些“相”,既是相当然会变化不定,但“体性”没有变,你可以“证悟”到自己的体性不变,也可以“证悟”到这些相是由“性”所生,到此境界则世间的一切在你掌握中,你得以自在无碍,不被无常引起的相所苦恼,那里有什么生老病死,那里有什么花开花落,你是“老神在在”,你变什么老身清楚得很。佛教告诉我们,不但人生现象无常,宇宙诸相也是无常的,天文学上所发现超新星(Supernovas)(目前已发现的有1054年的中国超新星,1572年泰谷超新星,1604午,1987年均有发现)就是星球大爆炸的结果,也就是说星球的现象也是无常的,太阳不是永远是那样,这是大家所知道的。

  (三)轮回观:

  佛教的轮回观认为有情众生概略可分为六道,所以有不同状况的六道众生是因为心的状况不同之故,心的状况都是众生自己的做为(包括身体的行为,嘴巴的言说与思考)所造成的,心的条件适合某一道,自然就会出生到该道去,各道本身心的状态也不一样,有高下之分,有情众生就在各道之间进进出出,生生死死,就如同作梦一样。有关轮回转世的报导很多,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现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时,然后再往前生去找。这种叫“前世催眠法”,听说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会经历一段“光明期”,有人见白光,亦有人见红光或金光等,经历“光明期”后,被催者才能被引导到前世中,说出他的身世,据说用这种方法有人说出前世后,再去查证,发现确有其事,但大多是“无法查证”,我相信这是人自己业障太深,催眠后现出各种幻相之故。在佛教中要知道人的前世并不难,很多修行者修得“宿命通”之后,就一切清楚了。对于轮回转世之问题,目前国外已有很多人在从事研究,相信快会清楚而确信是真实的事情。有一件事情也许与前世(也许很多世)有关,那就是一些奇怪的梦,我们有时会做一些很特殊的梦,好像连续好多次梦到去一个地方,觉得那么熟悉,但这一生却没有去过,相信很多人做过这一类的梦。佛教认为梦有些与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就记录很多前世的事情。

  (四)慈悲观:

  慈是给乐、悲是拔苦,佛教给乐技苦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亦包含人以外的生命,如猫、狗、鬼、神等,因此佛教有“超度”之行为。佛教的慈悲是对所有众生皆无分别的大爱,不求回报,没有任何条件。主要原因是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源于法性,所有众生皆有无法分别的自性,这种“一体感”形成佛教“同体大悲”的观念,认为“众生病亦是我病”。此外由于轮回观的关系,众生从无始以来,都经历无限多次的轮回转世,由于次数太多,众生之相互间都有过亲密的关系(也许你家养的狗在10世以前是你亲爱的太太呢!),而且众生生命之得以维持,在今生也是很多其他众生所给你的(例如:你吃的肉就是其他众生的肉),你的一切都与其他众生有关,今生如此,前世亦是如此,只是众生因心有障碍(佛教称“业障”)以致无法得知过去生的事情,也因此无法了知众生间亲密相依的关系,基于这种众生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亲密相依之关系,佛教讲“无缘大慈”,也就是不论众生与你今生是否有缘,是否今生与你有关系,但你对他的慈悲是一样的,慈悲是佛教修行者的基础,也是成佛的根基。世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例如男女之爱),皆有“所得”、“欲得”、“取、有”等,这与慈悲还有相当距离,但不可否认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慈悲。把爱心有限制、自私的部份去除就“接近”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心”那要“开悟”后才会生出来的,佛教之所以不“杀生”主要原因是慈悲心之故。“杀生”是“故意”去杀害其他的生命,是“有心”的杀害生命才算,不如或无心的伤害不算杀生,植物在佛教认为是不具“生命”,目前有人实验说植物会有喜怒的感觉,但也许是寄生其上的一些精灵所致,科学并无法证明植物那些有“觉知”的现象来自何处。佛教徒不论吃植物或动物,都要伤害到很多无辜的生命,那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事,应该心存抱歉、感激之念。不可以贪图口味,与一些不该吃的去吃,或大言不惭认为“所有可以吃的都是给人吃的”,这就是佛教在慈悲观之下对吃食的观念。基督教的博爱似乎只对人类,与慈悲在层次上还有相当距离。它以人为本,把人自己视为至高无上。佛教之提倡自我克制的生活(但不是反对生存),一就是要人尽量减少自己消费,减少杀生的机会(不论你吃素、吃荤、杀生是少不了的,植物上也有许多虫!),物质生活简单化既可节省开支、减低垃圾、减少能源消耗,应该是今日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的不二法门。

  (五)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是要返回自性领域,要“见性成佛”,要入解脱门,开悟见性,得到大能力后再重返世间(或称出菩提路),修成各种报身、化身,甚至建立报土、化土以普度世间众生,这种由凡夫经修行开悟后再返回世间度生的过程一般要相当长久,也要有高明的师父指导才较可行。

  佛教徒修行的程序可分为学、修、悟、行、得五个阶段,经此五个阶段才有可能达福慧两足尊的佛果。学佛是初步,以信为最重要,最初的发心要正确,若发心不正,为贪图神通等,则很有可能落入魔道或外道,若发心只为自行解脱,则其最后结果只是修成一个有慧无福的罗汉而已。唯有发菩提心,为广大众生的苦难而修行才有可能成大菩萨或佛,如地藏菩萨当初就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终于成为名号响亮的大菩萨。学佛初步是看佛书、看资料,了解佛学的内容,以增加信心,当然有很多学佛的人,开始由于某种“神秘经验”而信佛的,但这要有好的机缘。最好是开始有高明的师父或大善知识,能依个人的根器授与最适当的方法,然后依法修行,修行中也许会因为个人的业障(即潜意识问题)或过去因果所致而出现各种障碍,这时就有赖师父的化解开导,否则会有困难。高明的师父还会协助弟子加速消除潜意识障碍,以减短修行的时间。当业障与内心各种认定(佛家称执著或各种相)完全破除后修行者就会“开悟”,一旦开悟就如人大梦清醒,一切了然清楚,这时就“转识成智”,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达“十方圆明”的妙境,得一智慧,了知“诸法唯”的心的真义,也知什么叫“色空不异”,这不是我们凡夫由字面上的意义可以知道的。当你开悟后,你就可摆脱三界的束縳,可得大自在,永不轮回,这时有渡生大愿的菩萨行者并不住于此境界,还要继续修出世间的方法以修成有大能的报身或化身,来渡迷界的众生,解除众生的痛苦,这是悟后的行道期,这段时间也许历千百万亿年也说不定,这期间还是有各种考验存在,菩萨行者必须有极大的渡生愿力与不移的定力才能达成福慧具足的佛果,这是所谓的“得”,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得,佛果现成,得而无得名为得。开悟后若愿力定力不坚亦有落入魔道的可能。故有师父长期的引导最为重要。师父就像时空无尽的海中的明灯,在长年无尽期的行道途中,这个明灯是很重要的。

  佛性是众生本有的,无须修无须证,但为什么本师佛要用那么多时间,开示那么多方法,苦口婆心希望众生能入佛知见,众生的问题到底在那里?这是“众生的秘密”,唯佛能知,我个人修为有限,只能就个人所知表达一些浅薄的看法而已。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众生无限长久以来存在内心深处的一些“认定”、“执著”,一些根深蒂固的相在作祟,这些佛家称为“业障”,也就是心中的垃圾,垃圾不清,那有干净的“心地”,这些业障随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断轮回转世,于是各种认定不断增多,障上加障,更加深厚坚固,虽有人苦口婆心告诉他你“自心是佛”,但他坚执自己的认定,决不认同,就是表面相信(也就是意识上认同),但其内心潜意识还是不相信,人若能立刻放下内心的认定,当下信受自心是佛,那就当下开悟,这话很多人在说,也很多人想要立刻开悟,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大概要像六祖慧能大师才能有这种根器。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依法修行、扫除垃圾吧。

  学佛修行既是要抛开心中的认定,就要“制心”“修心”,那一定要了解心的作用,了解问题在那里,否则盲修瞎炼,害人害己。就让我们由科学与佛学上先来看他们对心是怎么说的。我们通常讲心是指我们经常用以认知事物的心。科学上认知的过程有赖于感官、神经与大脑,以耳朵的听觉为例,耳朵是个声音的侦测器,其结构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它有很多极为精巧的细弦结构,可以响应声音中各种不同的频率,并产生信号,经过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就产生听觉,科学上目前所知就如此简单而已。但“谁”在判别声音的大小与意义,科学家也有两派不同的说词,其一是完全机械论者,他们认为声音的意义与大小只是大脑中分子排列不同而已,另一派学者认为脑中有“非物质”的柬西在判别声音讯号的意义,但目前因无法观测到此“非物质”的东西,故亦无证据。其他各种认知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的情况也大概是如此,科学上并不很清楚。对于梦,科学家目前不知如何解释,只知道也许和潜意识有关,二十世纪有“改梦学”(Lu-ciddreaming)出现,心理学家发现,先了解人的梦境,再设法改变他的梦境,这样可用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他们也逐渐了解:潜意识与梦有关及潜意识在不如不觉中会影响个人的行为。科学上目前还是不能解释一些已知的“超心理”现象,如气功、灵魂、超能力等现象,这些问题,佛家早就完全清楚,让我们看看佛家是怎么说的。

  佛教认为人的结构有三部份,也就是肉身、气身与精神身三者,肉身与物理、生物现象有关,气身就是气脉,气功的来源,而精神身与八识有关,此三者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份出问题人就会生病。人的感觉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大脑六种肉体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识’,称为六识,在眼有眼识,……在大脑有意识,在空间上,根与识是一起的,传导神经属意识范筹,这些识主司见、闻、嗅、尝、触与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识(即意识)最重要,它综合判别各识过来的意义,再采用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参考资料后,最后才经由意根下令给其他五根作反应的动作。例如:眼识传来一个红色的圆型东西,而耳识同时传来尖锐的断续声音,意识就判斯这是警示灯。但意识怎么会有警示灯这个名词,原来在第六识的记录上(佛家称此为名色)早就有了,而这些名色是复杂的小念头所组成的,这些小念头(佛家称为业识种子)是存在仓库中,这个仓库佛家称为第八识或阿赖耶识,而把仓库中的小业识种子取出变成大的名色念头是第七识的作用,第七识又称未那识。佛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皆会有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业识种子存在第八识中,肉体死亡时,这些记录随著神识(包括所有八个识)轮回转世而不灭亡,神识会随著其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应的去处(也许是猪胎也说不定),这种自然的动力亦类似一种力量,称为业力。佛家是以八个识来说明所有有情众生之一切现象,前六识配合肉体之六根以从事见闻觉知的功能,作为和外界沟通之工具。而第七识是“动”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现,没有动念就没有生命。它控制人的体温、心跳、呼吸等(经由意根),而第八识职司储存,因此才有因果、业障,才会有森罗万相的显现,唯识论所谓“万法唯识”,此识即指第八识而言。佛家这种说词可以清楚解释所有常用的见闻觉知的问题,亦可解释梦、潜意识及各种“神秘经验”之问题。它也对命运的问题也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佛教不承认“宿命论”,佛家认为一件事的发生(称为果报)是由因、缘与行三者而一成,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因,是储存在第八识中的柬西,缘是些外来的助力,而最要紧的是行,这是自己意识的决定。除了有极大不易改变的业因外,并没有不变的“宿命”存在,不易改变只是不易,但并非“不能”改变,有些人被算命先生认定必死,但当事人经长期念佛、念经改变潜意识状态,再佐以布施行善等助行,命也就有改变的可能。

  有了以上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日常的心识活动(佛家称为“意识心”)是受到潜意识(即第七与第八识)所左右,我们之一切认知、判断皆与第八识中的记录有关,我们所以无法以“真心”去了知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业障所致,也就是说我们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真心被业障所蒙蔽,自心做不了主,如何能用好的方法以摆脱这些过去的阴影、认定,使能自由运用自心,能得大自在,这就是修行方法选择上要考量的。以上这些说明是由众生的“有相”这边开始,其实这些“有相”的根、识与尘等皆源于无相、不可分别的“自性”,因为有无明(即细微的昏,细微的动的意志)而才有这些“相”出现,修行要由外往内逐渐破除各种认定与执著,直到“黑洞”状态(即无始无明,无明窠窟,百尺竿头)出现,再破此无始无明(百尺干头“更进一步”)而后才可见性,达“十方圆明”,“转识成智”的境界,这境界是不可言说,是言语道断,只可“见”、可“悟”,到此时你就亲证“自心是佛,佛即自心”,但此时的心已不再是过去的意识心,它是真心,又称妙观察智或庵摩罗识,它是世尊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此心是“诸法唯心造”的心,可生万法,妙用无穷。说到开悟,有人说有大悟小悟之分,开悟后远要起修以破除无明习气,其实这种说法有问题,开悟就已破各种无明,已转识成智,已业障完全消失,悟后起修是修如何用自心,也就是修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以电脑做比喻,开悟就像找到遗失的电脑,电脑各功能俱全,也有各种程式在其中,故说开悟成佛,佛是俱足各种能力的,有能力(function)不错,但你还要知道怎么去用这些能力,这是悟后起修的意义,决不是开悟有“层次”之分。

  以上讲了许多有关修行的“原理”,我们再看实际修行有关的问题,这方面我自己实在不敢卖弄,因为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非有实际修行经验是不能讲清楚的,且我个人修的实在不怎么样,又非高僧大德,因此,在此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点东西提供初学者做参考。学佛的最终境地是“见体”,“知用”,此二者需要清净的心与高度的定力方可完成。因此,消除业障(潜意识障碍)与修习定力是学佛的根基,这两件事做得扎实,修行就容易多了,平时也要安份守己(佛家称守戒律),做为助行,以免再造业障,这些功夫做稳了,进一步修行,或修观想,或参话头等就看个人根器而定,我个人不敢提供什么建议。在开始修行以念佛、念经、念咒或修止观较佳,这些方法都可以消除潜意识的障碍,可使内心逐渐清净,在初步的修行中,不论念佛、持咒、止观等皆要放下一切杂务,专心去修,最好每天有一定时间去做,当然,若俗务太多,有空就修也无妨,开始时也许妄念很多,但原则是“勿随勿制”,妄念上来不要理它,也不要存心去制止它起来,妄念是来自潜意识,你制止它则是妄上加妄,你只管念你的佛、咒就好,修行中若身体上起些变化,例如会有无法制止的跳动等,这些是气脉的问题,不要害怕。若精神上有些现象出现,例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一切不理,你照修你的,要切记“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要知道“凡所有相皆虚妄”,不要害怕也不要欢喜,你依旧是你,那些现象是妄心所起。当然,也许有些情况是外来的干扰(佛家称魔障),那要请师父或善知识帮忙处理,各位不用害怕,障碍的现象不是每个人会发生(尤其初学者),而且就是有,也大多是自己潜意识所现的幻相,就如作梦一样,没什么好怕的。

  较为深入的修行,最好有师父指导,例如禅宗的喝骂棒打,主要就是让学者突然断掉意识心而使其心瞬间进入“不思善不思恶”的无始无明状态,此时,根器好的,师父突然问自性在那,他就有开悟的可能,禅宗的大师们都是根器极佳,这方法直接了当,可以顿悟,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般常用的是由外往内逐步破除障碍,由根尘开始然后回归到第六识,再到第七识,到第八识,最后破无明而见性开悟。新竹明星精舍良智上师所用的“五蕴归空”法就很快可深入,相当高明。我个人较喜欢观世音菩萨因地修行所用的“耳根圆通”法门,由音尘入耳根开始,逐渐使耳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逐步清净,最后入黑洞达十方圆明之境。

  在“起用”渡生上,主要赖于修观想。也就是做外修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有“如幻三昧”法等,修“如幻三昧”是修假观,可得大神通力(就像会变魔术一样),可用以济渡三界内的众生,这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法门,修如幻三昧的行者不一定要开悟,可以由接近真心的情况下起心观想(密宗叫“本不生地”),当然如幻三昧中的相也是源于自性,不要执著是真,但也不要怀疑是假,要知道体用不二,色空不异呀,否则修观不会成功。当然,开悟的人可进一步修“中观”,由自性起用,其能力及使用范围就比如幻三昧更广大,这些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师父教导,很少能自己修习的。

  另外有一种可自行修习而且效果也很好的就是净土法门,可以修西方净土(即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东方净土(即药师佛的净琉璃光世界),这些净土都有很好的修行条件(环境很好),皆有高明的师父在传法,人死亡后若能往生到这些净土,你就可以不怕再轮回(佛家称永不退转),一直修到开悟成佛。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心中要厌离我们这个多苦的世界,要很喜欢净土世界,而内心要常求阿弥陀佛(或药师佛)慈悲摄受,一定要有强烈的愿望要到净土,否则,若念佛有口无心,心中没有佛,那要到净土谈何容易,要往生净土,活著的时候就要好好修,要老实念佛,最好能修成“正定聚”(即一定可生净土开悟成佛),若是要在临终时碰运气,例如死亡时要能没有大病、能正定念佛、或者能遇大善知识或高僧大德开示超度,这种临终赌运气太危险了,要知道中阴所现状况是很难控制的。以下我摘录莲花生大士的开示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给各位做参考,作为这一段话的结尾。南无观音菩萨。

  (一)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初入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俱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二)莲花生大士对藏王大妃即身取证要法之开示:

  “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找选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不随不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性。”

  陆、修行有关的问题

  修行有关的问题很多,如戒律问题等,我个人非高僧大德,实不多言,仅就所知,提出一些看法。很多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抛家弃子,不要财富,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学佛,其实不是那样。对于初学者,如明星精舍的良智上师所说,只要守道德法律到七成就可以了,也可以说一般人都可以学佛,也不须要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佛法不离世法,人都不学佛,那佛法有何用。当然进一步修行,或自愿修戒律的(如僧尼等)人,可修五戒、菩萨戒、比丘戒等,这些戒对今天工商杜会的凡夫俗子,可能记不住,也不易修成,只要原则上不贪、不嗔、不痴就可以了。修行者到了相当层次后,也许会发大悲心,他就会自行修杀戒等,再高层次的修行者持“菩提心戒”,那都是发自内心,而非条文式的戒条而已。

  对初学者而言,吃荤吃素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存心”去杀害生命,“存心”去杀就是杀生,无心那是可以原谅的,我们每天在无心中就不知伤害多少蚂蚁或微生物。吃素的人,一颗植物被砍下来,也有很多动物会死亡。当然,基本上能惜福、减少开支浪费,也无形中减少杀生的机会。吃素若非发自慈悲心而只为健康或表示“高人一等”,那是不对的。我们为生存而吃众生肉时,要如良智上师所说,要存“抱歉的心”,不能存自大之心,存“它们本来就是该被我们吃的!”。佛教徒对财物问题的看法,也一定要不离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不贪。要如良智上师所开示的,“要有贡献,才能有报酬”,此所谓贡献,包括劳力与心力,凡对众生有益,能提供众生生存必须或提升众生生活品质之行为皆可说有“贡献”,皆可取得适当的报酬。以股票为例,若长期投资,为社会众生造财,那你获取报酬是对的,若存心短线操作,并非对众生制造财物,而只是把钱由一个口袋转到另一个口袋,仅制造贪念,那是不可以的。你没有为社会造财或提升社会之品质,就不能有报酬。

  另外一点要谈的是做为一个佛教徒,对其他宗教要持著怎样的看法与做法才较正确?各种宗教皆有其各自的信仰与修行的方法,只是层次上不同而已(此处的宗教不包括政府所明令禁止的各种骗人的邪教),一般好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这也合乎佛教的人天善法,因此,我们不要随便排斥或谩骂他们。至于鬼神方面,各道的鬼神也有很多是在渡生行善的,也有在精进修行的,也不要没有弄清楚就胡乱加以攻击,要知道做事若不明因果,不但好事不成,有时反而害人害己,不可不小心。佛教徒要有慈悲心,不但对人,也要对畜生、对鬼神心存慈悲,世间一切事要以能“圆满”为原则。当然,一个佛教徒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要诚心供养的,千万不要随便去与自己不明白的鬼神打交道,去贪求不该有的东西,那会有麻烦的,要知道,鬼神有慎恨心,你求东西也要对他有所回报,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不像佛菩萨,完全没有慎恨心,只有大慈悲心,你有求就有应,决不会有得罪的可能。不要随便去求不如的鬼神找其为你解决问题,但也不要随便去破坏其他鬼神渡生的事,以免“断绝他人生计”,我们劝人信佛是好事,但一定要看机缘,看时间、地点,看该人的根器而定,不要到处卖弄,引起他人反弹反而不好。

  最后一点谈一些有关佛菩萨圣像供养的问题,对佛菩萨圣像要诚心供养,我们供养佛菩萨与佛教的大护法,主要是尊敬其高贵的德行与其普度众生的恩泽,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大多长时间以来就在各界普度众生,有些佛菩萨你也许现在并不认识,但在你无始以来轮回转世的漫长时间中,很难说你不受其恩泽被佑的,进一步说,你与众生是关系密切而不可分的(详细见“慈悲观”),佛菩萨度众生就是度你,给众生恩惠就是给你恩惠,在尊敬与报恩的立场来说,礼敬供养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是应该的。供养的方式以香料、香花、素果为佳,要以发自内心的虔诚来礼敬供养,不要害怕供养方式对不对,或者害怕“不对会受罚”,一切只要心诚即可,千万不要勉强做表面工作,要知道你内心的念头,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是了然清楚的。

转自《佛教导航》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